〔本報主任吳吉雄 漳州/東山報導〕誰能想到,2025年中秋最“閃爆”的賞月姿勢,居然藏在福建漳州東山縣?當別人還在朋友圈曬“月餅vs月亮”的拍照模板時,這裏已經把山海變成了天然大舞臺,風動石當“觀衆席C位佈景”,關帝廟做“文化氛圍組組長”,連海浪都自帶BGM——沒錯,“月是故鄉明——2025海峽兩岸(漳州)中秋晚會”就這麼“不講理”地把中秋過成了兩岸同胞的“家庭聯歡會”,全程亮點不斷與淚點齊飛,吸引全國觀眾目光!

先說舞臺佈景,那簡直是“老天爺賞飯喫”還不夠,人類再加點“神仙操作”。背靠着千年風動石,這石頭往那兒一站,活像個自帶“歷史濾鏡”的老頑童,見證了千年滄桑不說,今晚還得耐着性子聽唱歌、看跳舞,估計心裏都在嘀咕:“想當年我風吹雨打都不動,今兒個聽這些年輕人唱《海上明月》,倒有點想跟着節奏晃一晃?”旁邊的東山關帝廟更不含糊,作爲臺灣近千座關帝廟的“祖師爺”,今晚直接把“忠義仁勇禮智信”的精神內核熬成了“情感濃湯”,讓臺下兩岸同胞喝得心裏暖乎乎的——畢竟論“認親”,咱關帝文化可是自帶“血緣檢測功能”,一開口就知道是“自家人”!

晚會一開場,青年女高音歌唱家王莉就用《海上明月》把全場“拉進月光裏”,清輝灑在海面上,連海浪都放慢了腳步,彷彿怕驚擾了這份思鄉情。臺下觀衆剛擦完眼角的小淚花,轉頭就被澳角村漁民詩人許海欽的《漁獲滿艙》逗笑了。這位漁民大哥一開口,滿是海腥味的質樸語言撲面而來:“咱東山人,下海能捕魚,上岸能寫詩,魚滿艙的時候,連詩裏都帶着鮮味兒!”幾句話把耕海牧漁的日子說得活靈活現,讓人忍不住想:要是給這些漁民詩人辦個“海鮮詩歌大賽”,估計冠軍獎品得是一筐剛撈上來的大螃蟹!更絕的是閩南非遺的“反差萌”表演。舞蹈《指掌春秋》一亮相,手指間的花樣翻飛看得人眼睛都直了,原來非遺還能這麼“潮”;融合歌仔戲元素的《最美歌仔戲》一開口,臺下臺灣同胞瞬間“DNA動了”,跟着節奏輕輕哼唱,活像小時候跟着長輩聽戲的模樣——這大概就是“文化密碼”的魔力,不用多說,一唱就懂。

說到“回憶殺”,那必須提臺灣校園民謠奠基人葉佳修。當《外婆的澎湖灣》前奏響起,全場瞬間陷入“集體懷舊模式”,上到七八十歲的老人,下到十幾歲的學生,都跟着輕輕拍手。葉佳修站在舞臺上,望着不遠處的海面,笑着說:“沒想到在東山唱這首歌,感覺離澎湖灣更近了!”這話一出口,臺下不少人眼眶都紅了——原來鄉愁就是這樣,一首歌、一輪月,就能把海峽兩岸的距離縮成“一步之遙”。

文化講述者意公子更會“戳心窩子”,拿着林語堂那句“鄉情宰樣好”(閩南語:鄉情何以如此之好)當“情感鑰匙”,把漳州的煙火氣、兩岸的骨肉情說得明明白白。她指着舞臺背景裏的東山夜景說:“你看這月亮,照過漳州的古街,也照過臺灣的小巷,從來沒分過‘這邊’和‘那邊’。”臺下觀衆聽得頻頻點頭,有人還小聲接話:“可不是嘛,咱喫的月餅都一個味兒!”

要說晚會的“快樂源泉”,當屬張尕慫、林偉龍、孫愛愛合唱的《中秋快樂》。三人蹦蹦跳跳的模樣,配上幽默輕快的旋律,把中秋的熱鬧勁兒拉滿,臺下觀衆跟着晃腦袋,連風動石都像在“點頭應和”。緊接着臺灣原唱歌手葉啓田登場,一開口就是《故鄉》《愛拼纔會贏》,那股子閩南人“敢拼會贏”的勁兒瞬間點燃全場,有人甚至站起來跟着唱,全場千人大合唱,聲音蓋過海浪聲,連月亮都彷彿“亮了幾分”——這大概就是閩南式拼搏精神。

晚會最讓人驚喜的,還是臺青分享環節。幾位在漳州創業的臺灣青年一上臺,就像“嘮家常”似的說起自己的故事,笑點百出又滿是感動。蔡鶴立拿着手機說:“我現在就是漳州‘編外宣傳委員’,拍臺青生活、講閩臺文化,粉絲都說‘看你視頻,想立馬去漳州喫沙茶麪’!”楊蔭寬更逗,捧着自己做的“香郁”茶飲說:“把臺灣奶茶和漳州特產混在一起,結果賣爆了,現在漳州朋友都喊我‘奶茶外交官’!”湯有道說起種鳳梨的經歷,一臉驕傲:“漳浦的土地太給力了,鳳梨甜得能粘住牙齒,現在我的‘甜蜜事業’越做越大,準備把鳳梨賣到臺灣去,讓大家嚐嚐‘兩岸融合的味道’!”

這幾位臺青你一言我一語,把在漳州的日子說得有聲有色,臺下觀衆聽得津津有味,有人還大喊:“下次創業帶上我!”現場氣氛輕鬆得像“家庭聚會”,哪還有半分“距離感”?最後三位漳浦剪紙非遺傳承人登場,手起刀落間,“同根、同源、同心圓”七個字就出現在紙上,臺下瞬間掌聲雷動——這剪紙剪的哪裏是字,分明是兩岸同胞心裏最想說的話!

散場的時候,不少觀衆還捨不得走,望着東山的月亮感慨:“原來中秋還能這麼過,既有文化味兒,又有煙火氣,下次還要來!”是啊,這一夜的東山,月光照亮了海浪,也照亮了兩岸同胞的心;這臺晚會,唱的是歌、演的是戲,傳遞的卻是“兩岸一家親”的真情實感。畢竟月亮不分“這邊”和“那邊”,鄉愁不分“這裏”和“那裏”,就像那首歌裏唱的:“天涯共此時”,只要心在一起,哪裏都是“融合之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