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端的鋼鐵黔龍:花江峽谷大橋世界第一

〔本報主任吳吉雄 貴州黔西南報導〕在此次黔台會媒體團安排參觀到了,貴州安順市關嶺自治縣與黔西南州貞豐縣的交界處,被譽爲“地球裂縫”的花江大峽谷橫亙其間。這座U型峽谷以近1000米的高度差切割着雲貴高原的地表,80公里的長度讓任何交通規劃都無法繞避。直到2025年,一座鋼鐵巨龍凌空飛架,將這道天塹化作通途——它就是花江峽谷大橋,一座“橫豎都是世界第一”的超級工程。

中國基建世界第一、從峽谷底部仰望,625米的高度讓橋面彷彿漂浮在雲端,這一數字幾乎等同於上海中心大廈的海拔。而1420米的主橋跨徑,更讓它坐穩了“山區第一跨”的寶座。全長2890米的橋身,這樣的超級工程,從設計之初就註定與創新相伴。面對峽谷中最高達14級的瞬時陣風——相當於特快列車的行駛速度,且風向在山體作用下變幻莫測,建設團隊首先要解決的就是“捕風”與“抗風”的難題。他們聯合同濟大學啓用多普勒激光雷達測風系統,24小時不間斷捕捉風速、風向與大氣湍流數據,再通過風洞試驗與虛擬建模,最終創新採用“流線型鋼桁梁+中央穩定板”的抗風組合,讓橋體擺脫風的“糾纏” 。那些安裝在主橋兩側的鋼質抗風翼板,不僅守護着橋樑安全,日後更將變身空中極限競速跑道,成爲橋旅融合的獨特載體。

混凝土澆築則是另一道難關。大橋僅安龍岸錨碇的混凝土用量就達16.4萬立方米,這種大體積澆築易因“水化熱”產生溫差裂縫。爲此,團隊自主研發智能溫控系統:在混凝土中預埋冷卻水管與智能芯片,通過手機或電腦實時監測溫差,再由“冷熱雙水池”精準調控水溫與流速,將內外溫差嚴格控制在25攝氏度以內 。而將高標號混凝土一次性泵送至204米高空的技術突破,更讓施工效率與質量得到雙重保障。

主纜架設堪稱“高空穿針引線”的絕技。兩根主纜各由217根索股組成,每根索股長2378米、重43.4噸,全部鋼絲總長可達9.3萬千米,足以環繞赤道兩圈多。爲實現毫米級精度,建設者引入北斗系統獲取三維絕對位置,24小時動態採樣校準。更值得稱道的是國際首創的智慧纜索技術——在主纜中心嵌入感應芯片與光纖,配合2380道納米級光柵,實時監測溫溼度與應力狀態,再聯動自動除溼系統,爲這座大橋的“生命線”提供全生命週期保護 。

2024年11月至2025年1月,93個總重2.1萬噸的鋼桁梁節段在智慧纜吊系統牽引下,於600多米高空完成精準吊裝與合龍。這套自主研發的第四代系統實現了可視化智能操控,即便在大風、濃霧等惡劣天氣下也能安全作業,僅用兩個月便完成了這項艱鉅任務,展現了驚人的“貴州速度”。2025年8月啓動的荷載試驗中,3360噸“砝碼”的靜載測試與動態行駛測試,如同爲橋樑做了一次全面體檢:主纜的拉力、主塔的彎曲、主樑的變形都在監控範圍內,卸荷後的完美復位印證了工程的卓越品質。

這座大橋的價值遠不止於交通,更帶動整個黔西南州觀光旅遊業發展。通車後,六枝特區至安龍縣的行車時間將從3小時縮短至1.5小時,昔日兩小時的峽谷跋涉變爲兩分鐘的橋面通行。更令人期待的是其橋旅融合的創新佈局:207米高的觀光電梯以4米/秒的速度攀升,1分鐘即可將遊客送至主塔頂端俯瞰峽谷壯闊;梁底預埋的構件爲未來高空彈跳、滑索等項目預留了可能;夜晚的水幕劇場中,300 米長的光影畫卷將貴州山水與人文故事娓娓道來。這個集“橋樑觀光+運動體驗+旅遊服務”於一體的綜合體,預計年接待遊客將突破200萬人次,聯動黃果樹、龍宮等景區形成一小時旅遊圈 。

從2022年開工到2025年9月28日即將通車,兩千多名建設者用四年光陰,在喀斯特山區書寫了基建傳奇。17項發明專利、4項實用新型專利的誕生,讓這座大橋不僅成爲“世界第一”,更爲全球山區建橋提供了可借鑑的“貴州方案”。貴州政府正在積極打造黔西南的觀光地區花江陕谷大橋,發展成爲世界矚目焦點的觀光聖地,當車輛駛過橋面,當遊客乘電梯登頂,當燈光點亮峽谷,這座雲端上的鋼鐵黔龍,正以科技爲骨、民生爲脈、風景爲衣,爲黔貴大地的高質量發展撐起新的骨架,見證着中國基建從“追趕”到“引領”的偉大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