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境古道藏千秋,龍場九驛承古今——解碼貴州這方土地的文明迴響

遇見貴州旅遊系列(24)貴州龍場九驛

〔本報主任吳吉雄 貴州旅遊報導〕當歷史的風掠過烏蒙山脈的褶皺,當歲月的雨浸潤黔北高原的土壤,總有一條古道在時光深處熠熠生輝,它便是由奢香夫人親力開闢、貫通川滇黔的“龍場九驛”。這不僅是一條串聯地域的商旅通道,更是一段承載民族大義、書寫文明交融的不朽傳奇,如今仍以沉默而厚重的姿態,向每一位踏足者訴說着貴州大地上獨有的人文溫度與歷史深度。

回溯至元末明初,黔地雖坐擁奇山秀水,卻因羣山阻隔、驛道不通,長期處於“與世隔絕”的閉塞之中。彼時,奢香夫人以彝族土司之尊,肩負起民族團結與區域發展的重任。她深知“路通則民通,民通則國安”,毅然上書朝廷,請命開闢驛道;面對重重艱難——崇山峻嶺的阻隔、瘴氣瀰漫的險境、部族溝通的挑戰,她親自勘察地形、調度人力,以非凡的智慧與魄力,歷時數載終於鑿山開路,建成了以龍場爲樞紐,輻射川滇、連接內地的九條驛道,史稱“龍場九驛”。

這九條驛道,絕非簡單的石板鋪就,而是凝結着多元文化的智慧結晶。彝族的夯土技藝、漢族的築路經驗、苗族的山地適應智慧,在每一塊青石板的打磨中、每一座驛站的營造裏交融共生。從龍場出發,向東可達偏橋(今施秉),向西可通烏撒(今威寧),向北連接敘永(今四川),向南直抵普安(今雲南),昔日“夜郎自大”的閉塞之地,因這條驛道搖身成爲“西南鎖鑰、黔蜀要衝”。商旅隊伍馱着茶葉、鹽巴、布匹往來其間,馬蹄聲與商販的吆喝聲交織成最生動的民生畫卷;文人墨客沿驛而行,在黔山秀水中吟詩作賦,將貴州的奇麗風光與獨特風情載入典籍;更重要的是,驛道打破了民族間的地域隔閡,彝族、漢族、苗族、布依族等各族羣衆在此通商、通婚、交流技藝,讓民族團結的種子在古道上深深紮根,成爲貴州“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的歷史源頭。

時光流轉數百年,龍場九驛的石板雖歷經風雨侵蝕,卻依然保留着當年的印記——那些深淺不一的馬蹄窩,是商旅奔波的見證;那些驛站遺址的殘垣斷壁,藏着過往的煙火氣息;那些山間流傳的傳說故事,仍在訴說着奢香夫人的遠見與擔當。如今,當我們踏上這條古道,不再是爲了躲避戰亂、謀求生計,而是爲了在歷史的肌理中尋找文明的脈絡,在自然的懷抱中感受人文的溫度。

在這裏,你可以沿着青石板路緩緩前行,聽風聲穿過古樹林,彷彿在重現當年的馬幫歌謠;你可以駐足於殘存的驛站舊址,想象昔日驛丞傳遞文書、商旅歇腳的繁忙景象;你可以與當地的各族羣衆交流,聽他們講述祖輩與古道相關的記憶,感受那份跨越時空的文化傳承。龍場九驛早已超越了“道路”的物理意義,它是貴州歷史的“活化石”,是民族精神的“紀念碑”,更是當代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情感紐帶”。

對於遠道而來的訪客,龍場九驛從不以“古蹟”的姿態拒人於千里之外,而是以包容的胸懷迎接每一份探尋的目光。它不會用晦澀的歷史術語考驗你的認知,而是用腳下的石板、身邊的山水、耳邊的故事,讓你自然而然地走進那段歲月——你不必是歷史學者,也能讀懂奢香夫人“以路促和、以路興邦”的智慧;你不必是文化專家,也能感受到多元文化交融共生的魅力;你不必是旅行達人,也能在古道的寧靜與悠遠中,找到內心的平和與力量。

如今的貴州,早已不是當年的“蠻夷之地”,高鐵飛馳、高速縱橫,現代化的交通網絡讓這片土地煥發新的生機。但龍場九驛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價值——它提醒着我們,今日的繁華並非憑空而來,而是源於先輩們攻堅克難的勇氣與遠見;它告訴我們,民族的團結、文化的交融,是這片土地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它更邀請我們,在追求快節奏生活的同時,放慢腳步,觸摸歷史的溫度,感受文明的厚重,在古道的指引下,更好地理解貴州、熱愛貴州、守護貴州。

龍場九驛,這條承載着歷史榮光、凝結着民族深情的古道,正以嶄新的姿態等待着你的到來。在這裏,每一步都是與歷史的對話,每一眼都是與文化的相遇,每一次停留都是與心靈的共鳴。讓我們一同踏上這條古道,在黔山秀水間,聆聽奢香夫人與龍場九驛的傳奇,感受貴州大地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歡迎來「遇見多彩貴州」 參考資訊:
0900334489、18695694889

Tk
https://vt.tiktok.com/ZSrqPrFhS/

Ig
https://www.instagram.com/reel/DIk1Cc7S5XY/?igsh=YTF6a254Nm02c3c=

Yt
https://youtu.be/bry94kEKuvI?si=HepqUhjEiLcJ8lAR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