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主任吳吉雄 福建.龍岩報導〕汀江潮湧,客韻綿長。八月三日,這片孕育了千載客家文明之地——上杭,再度迎來海內外客家兒女的深情相聚。第三屆「五洲客家音」(龍岩•上杭)文化學術交流會在此隆重開幕,三百餘位來自海峽兩岸及全球各地的客屬鄉親、學界先賢與青年才俊齊聚一堂,以「五洲客家音·後生原鄉行——永續客家與客家青年責任」為題,共續血脈之約,共話文化傳承。

一堂跨越山海的客家「家宴」,萬里同根話情長:開幕當日,主旨對話環節中,嘉賓們圍繞客家文化的源流與創新、青年在傳承中的使命等話題暢所欲言。兩岸同樣重視母語保存與推廣,從家庭到學校生活中教育,甚至從客家語言的活態保護到傳統技藝的現代轉化,從海內外客家社團的聯結到兩岸青年的深度互動,每一句發言都承載着對「根」的執著,對「情」的牽掛。與會者雖來自五洲四海,卻因一口熟悉的客家話、一份共通的宗族記憶,瞬間打破時空隔閡,宛如一堂熱鬧的家族聚會,溫馨而動人。

本屆交流會不止於「談」,更重於「行」。系列活動中,「世界客屬青年博士智庫聯盟」上杭站的簽約揭牌,為客家青年搭建起智力匯聚的平台,讓年輕一代的智慧與熱情,成為推動客家文化創新的動力;臺灣青年客家文化研習營裡,學子們沉浸式體驗客家民俗,在學與做中感受原鄉的溫度;而兩岸客家族譜對接、太極交流、家訓書畫聯展等活動,則以「文化為橋,情意為樑」,讓海峽兩岸的客家兒女在對話中認同,在互動中相融。

上杭:
一座活生態的客家文化博物館,萬卷族譜訴源流~作為客家人重要的祖籍地,上杭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潤着客家記憶。這裡有三十餘個客家姓氏開基創業的足跡,李氏大宗祠的威嚴、丘氏總祠的莊重、張化孫墓的肅穆,靜靜訴說着先祖拓荒的艱辛與宗族的綿延;瓦子街的青磚黛瓦間,客家美食的香氣與傳統技藝的吆喝交織,勾勒出一幅生動的客家生活畫卷。

走進國家二級博物館——客家族譜博物館,更是如同打開了一部立體的客家史。館內珍藏的一百九十餘個姓氏、三千餘部族譜,兩萬餘份契約文獻,一萬餘件民俗器物,不僅是檔案,更是海內外客家兒女「尋根問祖」的憑證。其中,清代民國客家祖地族譜入選《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成為全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開館以來,六百餘萬全球客家鄉親在此尋得家族脈絡,這裡早已超越了博物館的物理意義,成為海內外客家人的「精神故鄉」。

以文化為紐,讓兩岸情誼在交流中深耕:
「譜牒連兩岸,客韻共傳承」。在本次族譜研究對接活動中,兩岸學者與族人齊聚一堂,逐頁翻閱泛黄的譜牒,從字裡行間追溯共同的先祖,還原同源的歷史。每一處記載的對接,都是一次血脈的認同;每一段族史的厘清,都是對「兩岸一家親」最生動的詮釋。

客家家訓文化書畫交流現場,兩岸書畫家揮毫潑墨,將「孝悌力田」「勤儉持家」等客家祖訓化為筆下風骨,共同完成的書畫長卷,既是藝術的融合,更是精神的共鳴,這份作品將由兩岸客家文化機構共同珍藏,成為跨越海峽的文化信物。

而連續舉辦十一屆的杭臺客家太極文化交流會,本屆帶來了十一個精彩展演節目。上杭縣太極拳協會會長李雪紅感慨:「十年來,我們以太極為媒,從幾人的小聚到數百人的聯歡,交流的不只是招式,更是兩岸同胞相融相通的默契。」一招一式間,是文化的傳承,更是情意的流動。

後生接力,讓客家文化在創新中永續:
近年來,上杭始終以開放的胸懷推動客家文化傳播:從「三月三」的歡慶到中秋節的禮教,從汀江游泳賽的活力到太極交流的雅致,多元活動讓客家文化既守住了根脈,又煥發出新的生機。而本屆交流會強調的「後生原鄉行」,更是寄望年輕一代接過傳承的接力棒,讓客家話、客家藝、客家情在新時代綻放光彩。

正如海內外客家兒女共同的期盼:不論身在何方,不論隔山望海,只要客家音不絕,客家魂就在;只要文化的橋梁不斷,在全世界及兩岸同胞的心就永遠緊緊相連。第三屆「五洲客家音」文化學術交流會已拉開序幕,這不只是一場盛會,更是一次深情的約定——讓我們以客家文化為紐帶,共築精神家園,共譜傳承新篇,讓千年客韻,在全世界及海峽兩岸、在五洲四海,永續芬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