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赫章彝族火把节:火舞欢歌,情聚烏蒙

遇見貴州旅遊系列(18)彝族火把節一束火把,一場狂歡

〔本報主任吳吉雄 貴州旅遊報導〕燃燒吧!貴州彝族火把節七月裏點燃了一場歡樂與熱情的盛典,跳起你的舞蹈奏起古老的音樂,彝家和你一起走進愛的火把節……”當這熟悉的旋律響起,仿佛有一把神奇的鑰匙,瞬間打開了通往熱情與歡樂的大門。在貴州赫章,一場盛大的彝族火把節,正翹首以盼著四方來客,如果你暑假還沒計畫好去那裏玩,多彩貴州絕對是今年最佳的選擇。

赫章彝族火把節,源遠流長,可追溯至距今3000多年的武洛撮時代。它的起源與彝族十月太陽曆緊密相連,按北斗星的斗柄指向,分別有了“星迴節”和“火把節”之稱,在彝語中被叫做“朵扔吉” 。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它不僅是彝族先民對火的崇拜、對自然的敬畏,更是他們對豐收的渴望、對平安的祈求以及對幸福的追求。

說起“火把節”的由來,彝族民間流傳著兩種動人的傳說。其一,在很久以前,莊稼即將豐收之際,天王恩澤古茲心生嫉恨,不願讓彝族人民過上幸福生活,竟撒下灰粉,化為無數害蟲侵害莊稼。勇敢的彝族人民毫不畏懼,舉起火把,在田野間與害蟲展開決戰,最終將害蟲燒盡,保住了豐收的果實。另一種傳說則是,遠古時期天地相通,天神思體古惹派思惹阿比到人間收稅,恰逢災害年,農民歉收無力交稅,憤怒之下將思惹阿比打死。天神大怒,放出害蟲吞噬莊稼,人們齊心協力,手持火把,消滅了害蟲,戰勝了災難。從此,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彝族人民便點燃火把,驅除害蟲,慶祝豐收。這兩種傳說,都深深體現了彝族人民對火的敬重與崇拜,火,在他們心中是光明、正義與希望的象徵。

火把節來臨前夕,彝族村落一片忙碌景象。村中的長者組織青壯年上山挑選乾燥易燃的枝幹,用心製作火把;婦女們則在家中精心縫製傳統服飾,繡上吉祥圖案,為節日添彩。與此同時,村寨裏還搭建起臨時祭壇,用於供奉神像和舉行莊重的祭祀儀式,處處洋溢著濃濃的節日氛圍。

火把節一般歷時三天三夜,分別為 都載(迎火)、都格(頌火)、都沙(送火)每一天都有不同著獨特的意義和豐富的活動。第一天“都載”,寓意迎火。這一天,村村寨寨宰殺牲畜,大家一起分享美食,以酒肉迎接火神,並舉行祭祖儀式。人們擊石取火點燃聖火,布摩身著華麗服飾,手持法器,圍繞祭壇誦經祭火,祈求神靈庇佑族人平安健康、五穀豐登。夜晚降臨,家家戶戶在門前燃起火把,殺雞宰羊祭獻祖先和火神,手持火把繞著住宅和田地遊走,“燒蟲”以驅逐害蟲野獸,焚燒田間雜草。

第二天“都格”,意為頌火、贊火,是火把節的正日子。人們身著盛裝,手持火把前往莊稼地,點火把、燒蟲喫。夜幕降臨,村寨中燃起巨大火把,各家門前也有小火把照亮,火光照亮山野村寨和田間地頭。此時,賽馬、摔跤、唱歌、跳舞、彈月琴、吹口弦等傳統活動應有盡有,將節日氣氛推向高潮。人們通過點火把、耍火把、跳火把等活動,祈願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家人平安、吉祥如意。

第三天“都沙、朵哈”,即送火。人們將前一天未燒盡的火把重新點燃,再次前往田間“燒蟲”,隨後舉行精彩的火把舞等活動。夕陽西下,人們把手中的火把燃成一堆堆篝火,圍坐在旁邊,飲酒、歌唱、跳舞,火光映襯著笑臉,也照亮了彝族人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

赫章彝族火把節期間,你不僅能參與到這些熱鬧的活動中,還能盡情欣賞原汁原味的彝族歌舞表演,感受彝族人民的熱情奔放;品嚐地道的彝族美食,讓味蕾沉浸在獨特的風味中;體驗多彩的彝族民俗風情,深入瞭解這個古老民族的文化魅力。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赫章彝族火把節的意義深遠。它不僅是保護和傳承彝族文化的重要載體,更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的強大力量。通過火把節,人們可以更好地瞭解和認識彝族的文化特色和歷史傳統,增進彼此之間的理解和尊重。同時,它也為當地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動了文化旅遊產業的繁榮興盛。

赫章彝族火把節,是一次奔赴歡樂與激情的美好約定,是一場體驗質樸與沉澱的文化盛宴。快來加入我們吧,在這個火的節日裏,與彝族人民一起載歌載舞,感受火的熱情,領略民族文化的魅力!

歡迎來「遇見多彩貴州」 參考資訊:
0900334489、18695694889

Tk
https://vt.tiktok.com/ZSrqPrFhS/

Ig
https://www.instagram.com/reel/DIk1Cc7S5XY/?igsh=YTF6a254Nm02c3c=

Yt
https://youtu.be/bry94kEKuvI?si=HepqUhjEiLcJ8lAR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