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主任記者吳吉雄 澳門報導〕在一個偶然的機緣巧合下,由歸僑聯誼會郭桂榕會長帶領下,來到著名景點:澳門天后宮(媽祖文化村),供奉着媽祖像,金碧輝煌的寶像和莊嚴肅穆的氛圍,使人感受到媽祖的大愛慈悲心、崇高與神聖。據澳門媽祖文化村天后宮管委會陳明確主委表示:這裡所有的地面石階一磚一瓦一樽全部都由泉州運過來。媽祖廟裏所有的建築及雕龍飛檐,均由泉州最具盛名老師傳建造,其地標媽祖按閩澳習俗由莆田祖廟媽祖開光儀式、靈驗祥合護佑中華,世界各國遊客均可以在此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厚重與獨特魅力,遊客更加深入地暸解媽祖信仰的歷史與傳承。澳門天后宮它的建成標誌着澳門回歸媽祖漢白玉石刻像與媽祖信仰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成爲澳門的文化景觀增添了獨特的色彩。

媽祖信仰起源於中國福建省莆田湄洲島,相傳媽祖原名林默,生於北宋年間,因其生前樂善好施、救助海上遇難的漁民,逝世後被尊為海神,成為航海者、漁民及沿海居民的守護神。澳門有多座天后宮,其中歷史較爲悠久的是媽閣廟,澳門初爲漁港,福建泉漳等地漁民、商人聚居必經之地,並帶來媽祖信仰,明成化年間創建媽祖閣,初爲茅舍,後逐步增建。歷史有說法稱其始建於明弘治元年或萬曆三十三年,現存建築中弘仁殿可能是最早落成部分,石殿門樑刻有“神山第一”,題款爲“明萬曆乙巳年德字街衆商建”。此後歷經修繕擴建,成爲澳門現存最古老廟宇。在16世紀中葉,葡萄牙人抵澳,詢問當地名稱,居民誤以爲指廟宇答稱“媽閣”,葡萄牙人音譯成“macau”,成爲澳門葡文名稱由來,媽閣廟也成爲中葡文化融合起點。


澳門天后宮坐落在澳門路環島的疊石塘山上,是澳門迄今規模最大的廟宇。上個世紀末,澳門要回歸中國之前,葡萄牙人在疊石塘山上建造最具有中國傳統民間信仰~媽祖高19.99米的媽祖漢白玉塑像,做為回歸記念地標。但在愛國閩澳華僑林明確兄弟及許多媽祖信衆,總覺得僅有媽祖塑像不足以表達對媽祖熱愛,為了推動中華文化傳承更需要結合更多的十方大德媽祖信眾在一起。於是成立:澳門媽祖文化村天后宮管委會,並獲得了政府大力支持與規劃下2001年,將環繞疊石塘山媽祖像一帶規劃爲“媽祖文化村”,計畫建成集宗教、民俗、文化、休閒爲一體的旅遊景區,天后宮是其中重要組成部分,澳門天后宮不僅是信仰的中心,也是文化的聚集地。每年都會吸引大量遊客前來參觀和祭拜,成為了澳門旅遊的一大亮點,遊客可以在此感受傳統文化的厚重與獨特魅力,更加深入地暸解媽祖信仰的歷史與傳承。


澳門天后宮建造於2001年至2003年10月4日吉時正式落成,歷時兩年半,耗資2億澳門元建造。其設計靈感來源於閩南古建築風格,並參照福建、臺灣等地媽祖廟的傳統規制佈局。天后宮秘書長吳聯盟表示:初期整地時媽祖及觀世音菩薩的基坐剛好各有一顆具大神石護坐,風水寶地、心靈神會感受到氣場祥和,致使一切工程順利完工。天后宮佔地近7000平方米,山門前有長達60餘米的階梯,牌坊式山門莊重而壯觀。宮內建築錯落有致,包括大殿、梳妝樓、鐘樓和鼓樓等,均由迴廊相連。主殿坐西朝東,氣勢恢宏,樓臺宇頂雕龍飛檐,金色琉璃熠熠生輝,展現出中國傳統建築的魅力。澳門天后宮是一座集傳統建築風格、文化底蘊和歷史價值於一體的廟宇,是澳門重要的文化景點之一,也是亞洲規模較大的媽祖廟,爲海內外媽祖信衆提供了理想朝拜勝地。


天后宮主委陳明確表示:澳門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港口城市,自古以來與海洋息息相關,漁業和海上貿易是當地經濟的重要支柱。媽祖信仰不僅僅在兩岸四地具有深厚的歷史和文化根基也是世界華人的共同信仰。澳門天后宮的建立,正是為了滿足當地居民對媽祖的信仰需求,祈求海上平安、風調雨順。澳門天后宮不僅是宗教活動的場所,也是澳門歷史文化的重要象徵。它見證了澳門從一個小漁村發展成為國際化都市的過程,並承載了當地居民對海洋的敬畏與感恩之情。每年的農曆三月廿三日媽祖誕辰及農歷九月初九日飛天日,澳門天后宮都會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吸引大量市民和遊客參與,成為澳門重要的文旅盛事之一,澳門天后宮多年來與台灣各宮廟交流頻繁,歡迎台灣同胞來澳門旅遊參香祭拜。總的來說,澳門天后宮的由來與媽祖信仰的傳播密不可分,它不僅是宗教信仰的載體,更是澳門歷史與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成爲澳門具有中華傳統文化特色的旅遊景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