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家書、一段歷史牽動了兩岸同胞的鄉愁

〔本報主任記者吳吉雄/泉州報導〕2024年11月27 日福建省臺聯在泉州舉辦“遷臺記憶”臺胞祖地行活動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正式啓動。臺灣島內嘉賓、在閩臺青、兩岸婚姻家庭子女以及檔案文獻捐贈代表等50餘人參加活動。

一封家書道盡一段歷史鄉愁情懷,在“遷臺記憶”檔案文獻活動中來自”黑龍江第三代臺胞王曉輝此次遠道而來,經歷11小時轉乘才抵達、其精神感染在坐所有人,向省檔案館捐贈祖父輩在臺照片,“我爺爺與我奶奶在日本留學時認識了,奶奶是臺灣人,我父親在臺灣出生,家中存有大量長輩在臺灣生活、工作的照片,今年我來泉州開會之時得知‘遷臺記憶’檔案文獻捐贈工作,此前向福建省檔案館郵寄捐贈了20多張照片。王曉輝告訴記者,整理捐贈“遷臺記憶”檔案是一件對父執輩年少記憶一項非常有意義的事情,一封家書呈現那個年代的回憶與足跡,接下來還將繼續整理家中“遷臺記憶”相關的照片,標記好時間及其背後的故事,並繼續捐贈給福建省檔案。

一段歷史二樣情懷,背後的親與情“從80年代以來,我就跟臺灣的集郵愛好者有通信往來,這次我所捐贈多達400多件信件,都是我臺灣的朋友寄給我的郵票首日實寄封,”南平市陳衛東先生是一名集郵愛好者,多年來與臺灣同胞互通信件,並建立了深厚友情,“雖然只是互通信件,沒有見面,但是書信往來間,我和同爲集郵愛好者的臺灣同胞成了好友,印象深刻的是,1999年的時候臺灣地震,我還特意發了電報關心問候對岸的朋友。”陳衛東告訴記者,當年發送問候電報的相關票據此次也一併捐贈,還包括440件實寄封,陳衛東是目前福建省一次性捐贈數量最多的個人,這些書信見證了他與臺灣同胞的深切友誼。另一位許輝先生結合近年徵集工作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分享了《一本百年手抄本家書》《一張“賣身契”》兩則故事。生動的講述,讓大家彷彿置身那一段段情牽兩岸、跨越海峽的故事中,在場人員無不爲之動容。

以情促融守護兩岸共同歷史記憶,“遷臺記憶”檔案文獻是“兩岸一家親”的有力證明,是“以情促融”的重要載體,這些資料再次見證了“閩臺一家親”的歷史事實,也將感染和帶動更多鄉親加入“遷臺記憶”檔案資料徵集保護利用的工作中。

此外,爲拓展活動成效,進一步增強“遷臺記憶”檔案文獻徵集保護利用的工作合力,此次活動還專門邀請省檔案局專家對《福建省閩臺關係檔案保護條例》進行解讀。專家從《條例》的出臺背景、制定過程、主要亮點、開展情況四個方面進行深入淺出地講解,讓廣大臺胞更加了解《條例》的地位作用、閩臺關係檔案的重要性、捐贈者的權利和義務等,有助於進一步增強“遷臺記憶”檔案文獻徵集保護的合力,對於守護兩岸共同歷史記憶,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具有重要意義。

本次活動由福建省臺聯與其他單位用心通力合作下、我們覺得這個活動特別有意義,在爲期三天的活動中,主辦方將帶領檯胞參觀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新版《閩臺緣》主題展覽和“骨肉天親 血脈相連。兩岸家書特展、泉州天后宮等,並走進惠安、安溪、晉江的閩臺同名同宗村,實地感受和見證兩岸同胞的同根同源、同文同種。

但畢竟歷史分隔百來年、不是一觸可及,唯有持續發展兩岸文化交流,深植兩岸人心,多點情懷,多點時間的互動,總是期盼和平交流才是王道,也有助於增強臺灣人民對祖先的國認同感,實現兩岸和平發展交流的目標。